白前為較常用中藥,《名醫別錄》列為中品。
別名:鵝管白前。
來(lái)源:為蘿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柳葉白前和芫花葉白前的干燥根及根莖,野生。
產(chǎn)地:主產(chǎn)于浙江、安徽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江蘇等地。
性狀鑒別:1、柳葉白前。根莖及須根相互交結散亂呈團狀。根莖呈圓柱形,中空(形如鵝翎管故稱(chēng)鵝管白前),細長(cháng)有節,節部略膨大,彎曲不直,長(cháng)短不一,最長(cháng)者可達10余厘米,直徑約2~4毫米,黃棕色。頂端殘留灰綠色地上短莖。根莖節部有分歧,并密生纖細須根,黃色或棕色,長(cháng)達10余厘米,直徑不超過(guò)0.1毫米,少數約達0.1毫米。質(zhì)脆易折斷,根莖斷面中空。氣微,味微甘后微苦。
2、芫花葉白前,形態(tài)略與柳葉白前相似,但根莖及殘留地上莖的節部對生芽及葉柄痕顯著(zhù),有的根莖較短略呈塊狀,上面叢生多數細根,但較柳葉白前的根略粗長(cháng),長(cháng)約5~15厘米,直徑約0.5~1毫米。余與柳葉白前相同。
以根及根莖色黃粗長(cháng),少地上莖者為佳。
主要成分:含皂甙。
藥理作用:潤肺降氣祛痰。
炮制:切咀,生用或蜜制。
性味:辛苦,微溫。
歸經(jīng):入肺經(jīng)。
功能:降氣、消痰、止嗽。
主治:肺氣壅實(shí),咳嗽痰多(感冒喘息、慢性支氣管炎)。
臨床應用:1、用于咳嗽而見(jiàn)肺氣壅實(shí),咳痰不爽,喉有吼聲、呼吸不暢(如急性支氣管炎,肺氣腫合并氣管炎之咳嗽),取其有降氣下痰作用,常配紫菀,半夏等,方如白前湯。
對于久咳(慢性咳嗽)、痰多,可用白前,配桑白皮、桔梗等。
2、用于濕腫,配蒼術(shù)。
附:與沙參比較:白前的根形和功用頗似北沙參,但長(cháng)于降氣下痰,不如北沙參之養陰清熱又略帶補性。
用量:4.5~9g。
處方舉例:白前湯:白前9g,紫菀9g,款冬花9g,杏仁6g,法半夏6g,水煎服。
注:本品在全國范圍內比較混亂,有些地區常與白薇混淆,以白前作白薇,以白薇作白前。另外還有用百合科植物龍須菜及刺龍須菜的根及根莖作白前者,也有用鳶尾科白射干的根及根莖作白前者,應注意區分。白前根莖中空,白薇根莖塊狀而心實(shí)。